新銳交易所 Nivex 的機遇:“Project Crypto”計劃引領的混合創新趨勢

robot
摘要生成中

一、SEC 啓動“Project Crypto”,加密行業進入關鍵轉型期

2025年7月3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Paul S. Atkins在華盛頓發表了名爲《美國在數字金融革命中的領導力》的演講,正式宣布啓動監管改革計劃“Project Crypto”。該計劃涵蓋加密資產分類與發行、證券與非證券資產的共存交易、代幣化資產的托管與交易規則修訂、DeFi合規路徑以及創新豁免機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roject Crypto”提出了“超級應用”(Super App)平台的構想,即允許金融機構通過一個平台同時提供傳統股票交易、加密貨幣交易、穩定幣支付、DeFi借貸、NFT交易等全面的金融服務。

“Project Crypto”的推出標志着美國政府在加密監管上實現了根本性轉變。此前美國市場的金融服務長期受限於多種牌照壁壘,不同金融服務必須通過不同的平台實現,而超級應用的概念徹底打破了這一限制。這不僅意味着金融用戶的資產可以更自由地在傳統與鏈上資產之間轉換流通,也意味着資產組合、支付結算和投資體驗將迎來質的飛躍。

作爲川普政府上臺後的重要落地政策,“Project Crypto”明確釋放出監管環境加密友好的強烈信號。這一變化不僅大大提升了美國在全球加密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也爲傳統金融機構和加密初創公司打開了巨大的融合創新空間。

二、加密領域混合創新趨勢的興起

與此同時,近期在一級投資市場備受青睞的加密項目,普遍採用了Web3技術與Web2成熟商業邏輯相結合的“混合創新”模式。例如,將傳統ETF搬到鏈上、使用AI技術在鏈上實現量化基金,以及打造使用體驗類似於傳統支付錢包的比特幣錢包應用等等。

混合創新興起背後有三個核心原因。首要原因是純原生鏈上項目逐漸遭遇增長瓶頸。鏈上用戶規模有限,商業模式過於依賴Token激勵,敘事和業務設計往往陷入圈層內卷,難以實現持續增長。同時監管環境日益友好,例如BTC、ETH的ETF現貨產品順利通過審批,GENIUS、CLARITY法案相繼出臺,華爾街主流金融機構紛紛入場,這使得加密資產從小衆投機逐步變爲主流的金融投資標的。最後,用戶需求趨於成熟,不再過度關注項目是否去中心化,而更關心實際投資收益、安全性和便捷性,這推動了加密產品向用戶友好、簡單實用的方向轉型。

三、創業者的戰略轉型方向

隨着監管政策逐漸明朗,加密行業創業者需要從過去單純追求技術創新與理念驅動,轉向以用戶實際需求和體驗爲核心的融合創新模式。投資理財、資產管理、支付結算、保險、徵信、供應鏈金融、跨境貿易結算等傳統金融細分領域,逐漸成爲Web3技術創新落地的重要場景。創業者應當注重利用Web3技術在後臺優化成本效率、透明度和安全性,而用戶前端體驗則更加貼近於傳統金融,確保用戶能夠以極低的學習成本快速接受和使用這些融合創新的產品。

四、Nivex 的戰略應對與核心競爭力建設

面對這種趨勢,Nivex早已進行戰略布局,持續發揮自身AI策略的核心能力。通過AI策略引擎,Nivex將多維鏈上數據、資產輪動趨勢和風險管理能力深度融合,幫助用戶在越來越復雜的市場環境中進行智能、高效的資產配置和管理。

與此同時,Nivex也在計劃逐漸擴大AI策略覆蓋的資產類別,從BTC、ETH擴展到鏈上ETF、穩定幣收益產品等多元資產組合,全面升級爲一體化的“混合資產操作系統”。在Nivex平台上,用戶只需一個帳戶即可進行多種資產組合管理,極大提升了用戶交易的便利性和資產管理效率。

在合規層面,Nivex積極響應“Project Crypto”政策導向,主動搭建合規基礎設施,申請多種監管所需牌照。同時,Nivex也會開放AI策略引擎API與SDK接口,爲銀行、券商、支付平台、錢包等傳統金融和科技合作夥伴提供策略支持與合規解決方案,使其能夠快速進入Web3領域。

五、擁抱新時代,Nivex 構建長期競爭優勢

“Project Crypto”監管新政與Web3領域的融合創新趨勢正在推動整個加密行業從過去的單一技術炫技和理念傳播階段,進入更加務實、更貼近傳統金融用戶體驗的成熟化階段。

Nivex積極響應這一趨勢,將自身AI策略能力、資產融合和合規基礎設施建設作爲戰略核心,不斷拓展生態合作夥伴關係,力爭成爲新型“超級應用”時代中不可或缺的戰略節點,幫助廣大用戶在加密金融新時代輕鬆實現智能化資產管理。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