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大型交易所遭遇3亿美元加密资产流失近日,一家日本知名加密资产交易所发生了大规模未经授权的比特币流出事件。虽然官方尚未发布调查结果,但根据链上数据分析,这很可能是一起规模巨大的加密资产盗窃案,涉案金额约3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采用了一种相当新颖的作案手法。这起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联想到多年前发生在日本的另一起加密资产平台被盗案。目前,受影响的交易所已采取措施,限制新用户开户、加密资产提现和现货交易买单等服务。该交易所还公开表示将承担此次事件造成的全部损失。考虑到该交易所背后财团的实力,3亿美元的损失虽然巨大,但仍在可承受范围内,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不幸中的万幸。## 交易所的资产管理机制涉事交易所隶属于一家日本知名的综合性娱乐集团。该集团最初以特殊行业起家,但在多年经营下已将业务范围大幅拓展。2009年,该集团收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线上券商,并将其改造成为外汇交易平台。仅用一年时间,这个平台就成为日本交易量最大的外汇交易平台,三年后更是跃居世界第二大外汇经纪商的位置,全年交易量超过2万亿美元。近年来,该集团逐步剥离了原有的特殊产业,转型为综合性财团,并进军快速发展的加密资产市场。鉴于日本曾发生过震惊业界的加密资产交易所被盗事件,这家交易所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严格的资产保护和监管机制。根据第三方平台的分析,该交易所对客户持有的加密资产进行了物理隔离和管理。95%以上的客户资产被存放在交易所的冷钱包中保管。当需要将客户资产从冷钱包转移到热钱包时,交易所需要经过多个内部部门的审核与批准,最后由一个两人组成的"出纳"团队进行转账操作。## 3亿美元加密资产盗窃案的发生过程尽管交易所尚未公布具体的事件原因,但根据链上数据分析,排除内部人员监守自盗的可能性后,很可能是相关交易人员陷入了一种新型的假地址陷阱。简而言之,就是负责最终转账操作的两名工作人员在黑客的欺骗下,将加密资产转入了错误的地址。之所以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是因为黑客使用的假地址与正确地址"非常相似"。这种攻击手法虽然听起来有些玄学且低级,没有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也没有使用特别高明的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陷阱成功盗走了3亿美元巨款。比特币使用的特殊哈希算法(SHA-256加密哈希函数)是一种单向散列函数,可以将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输出结果(哈希值)。这种算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只能单向得到哈希值,而无法从哈希值反推出输入值,并且不同输入得到相同哈希值的概率极低。在这起案件中,黑客并没有通过暴力破解交易所的私钥,而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了海量的公钥地址。由于比特币的链上数据是公开透明的,交易所常用的转账地址早已不是秘密。黑客在生成的大量地址中,找到了一个与交易所常用地址极为相似的地址。例如:交易所的钱包地址:1B6rJ6ZKfZmkqMyBGe5KR27oWkEbQdNM7P黑客生成的钱包地址:1B6rJRfjTXwEy36SCs5zofGMmdv2kdZw7P交易所的转账人员很可能因为疏忽,仅核对了地址的开头和结尾就进行了转账,导致巨额加密资产被盗。## 事件的后续发展目前,已有第三方公司查明被盗加密资产流向了10个地址,并将这些地址标记为涉案地址。交易所已向警方报案,案件正在调查中。与之前因加密资产被盗而破产、导致用户资产严重损失的案例相比,这次事件中交易所主动发布公告承担用户损失的做法,极大地稳定了市场信心,防止了踩踏风险。这也反映出当前加密资产交易所在处理突发紧急情况方面的能力已有显著提升。这一进步不仅得益于政府监管能力的提升,更有赖于加密资产平台自身合规建设的持续完善。
日本大型交易所遭3亿美元加密资产盗窃 或涉新型假地址诈骗
日本大型交易所遭遇3亿美元加密资产流失
近日,一家日本知名加密资产交易所发生了大规模未经授权的比特币流出事件。虽然官方尚未发布调查结果,但根据链上数据分析,这很可能是一起规模巨大的加密资产盗窃案,涉案金额约3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采用了一种相当新颖的作案手法。
这起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联想到多年前发生在日本的另一起加密资产平台被盗案。目前,受影响的交易所已采取措施,限制新用户开户、加密资产提现和现货交易买单等服务。该交易所还公开表示将承担此次事件造成的全部损失。考虑到该交易所背后财团的实力,3亿美元的损失虽然巨大,但仍在可承受范围内,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不幸中的万幸。
交易所的资产管理机制
涉事交易所隶属于一家日本知名的综合性娱乐集团。该集团最初以特殊行业起家,但在多年经营下已将业务范围大幅拓展。2009年,该集团收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线上券商,并将其改造成为外汇交易平台。仅用一年时间,这个平台就成为日本交易量最大的外汇交易平台,三年后更是跃居世界第二大外汇经纪商的位置,全年交易量超过2万亿美元。近年来,该集团逐步剥离了原有的特殊产业,转型为综合性财团,并进军快速发展的加密资产市场。
鉴于日本曾发生过震惊业界的加密资产交易所被盗事件,这家交易所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严格的资产保护和监管机制。根据第三方平台的分析,该交易所对客户持有的加密资产进行了物理隔离和管理。95%以上的客户资产被存放在交易所的冷钱包中保管。当需要将客户资产从冷钱包转移到热钱包时,交易所需要经过多个内部部门的审核与批准,最后由一个两人组成的"出纳"团队进行转账操作。
3亿美元加密资产盗窃案的发生过程
尽管交易所尚未公布具体的事件原因,但根据链上数据分析,排除内部人员监守自盗的可能性后,很可能是相关交易人员陷入了一种新型的假地址陷阱。简而言之,就是负责最终转账操作的两名工作人员在黑客的欺骗下,将加密资产转入了错误的地址。之所以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是因为黑客使用的假地址与正确地址"非常相似"。
这种攻击手法虽然听起来有些玄学且低级,没有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也没有使用特别高明的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陷阱成功盗走了3亿美元巨款。
比特币使用的特殊哈希算法(SHA-256加密哈希函数)是一种单向散列函数,可以将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输出结果(哈希值)。这种算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只能单向得到哈希值,而无法从哈希值反推出输入值,并且不同输入得到相同哈希值的概率极低。
在这起案件中,黑客并没有通过暴力破解交易所的私钥,而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了海量的公钥地址。由于比特币的链上数据是公开透明的,交易所常用的转账地址早已不是秘密。
黑客在生成的大量地址中,找到了一个与交易所常用地址极为相似的地址。例如:
交易所的钱包地址: 1B6rJ6ZKfZmkqMyBGe5KR27oWkEbQdNM7P
黑客生成的钱包地址: 1B6rJRfjTXwEy36SCs5zofGMmdv2kdZw7P
交易所的转账人员很可能因为疏忽,仅核对了地址的开头和结尾就进行了转账,导致巨额加密资产被盗。
事件的后续发展
目前,已有第三方公司查明被盗加密资产流向了10个地址,并将这些地址标记为涉案地址。交易所已向警方报案,案件正在调查中。
与之前因加密资产被盗而破产、导致用户资产严重损失的案例相比,这次事件中交易所主动发布公告承担用户损失的做法,极大地稳定了市场信心,防止了踩踏风险。这也反映出当前加密资产交易所在处理突发紧急情况方面的能力已有显著提升。这一进步不仅得益于政府监管能力的提升,更有赖于加密资产平台自身合规建设的持续完善。